考试
2021-08-01 13:23:45

    材料一  南宋至晚清近800年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

题目描述

【题目】    材料一  南宋至晚清近800年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一是北宋朝廷南渡以后,宋高宗命重修《(宋)神宗实录》,“唯是直书安石之罪”,后人评“公(王安石)之受秽且蔓延于千万世,尤莫甚于此书”;二是宋理宗在淳祜元年(1241年)下诏,以周濂溪、二程、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合与削去,于正人心。”

——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材料二  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川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易世而未之游(洗刷)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摘编自解玺璋《梁启超为什么要写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分析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的原因。

(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则新法措施,说明其在当时实行的积极效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解析

(1)依据材料中“一是北宋朝廷南渡以后,宋高宗命重修《(宋)神宗实录》,‘唯是直书安石之罪’”、“以周濂溪、二程、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信息可分析得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的原因。(2)积极效果: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相关所学即可得出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和保甲法的积极效果。评价标准:结合相关所学可知,要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标准来衡量改革的成败。

(1)原因:南宋统治者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王安石变法;南宋后,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王安石“三不足”的精神与理学冲突。(2)积极效果:青苗法。有利于减轻农民受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打击富商大贾,打破大商人垄断市场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免役法。有利于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保障农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保甲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减少了国家军费开支。标准: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