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题目描述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乙】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长跪而谢之    谢:____________        ②寡人谕矣       谕:____________

③亲尝教以兵    兵:____________        ④许由无天下之累  累: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今王既受先王之传

B.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

C. 休祲降于天           时宿于野

D. 若士必怒             王若无兵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解析

两文均选自《战国策》    作者:刘向    年代:西汉【1此题考查古今异义词。这四字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变化,要能区分古今意思,包括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等。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谢”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道歉;“谕”可译为“明白,懂得”;“兵”根据句子可知为“兵法”;“累”可译为“牵累”。【2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B.“尝”:曾经。C.“于”的意思分别是:从;在。D.“若”:假如,如果。故选C。【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徒以”译为“只是因为”;“圉”是通假字,通“御”译为“防御”。【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根据文章内容“‘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可得出唐雎是针锋相对,直言相谏。从“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中,郑同为劝说赵王,用昭王之事来劝说,看出郑同是迂回曲折,委婉劝谏。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