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制度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制度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材料四: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制度?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诸侯应履行的义务和这一制度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最少两个)。

(3)依据材料三指出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汉武帝在思想方面又有什么创新措施?

(4)据材料四反映了哪一场改革?归纳这场改革的主要内容。

(5)综合上述材料,你觉得这对实现中国梦有什么重要的启示?

答案解析

(1)制度:分封制;义务: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作用:加强了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巩固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皇帝制度。(3)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孝文帝改革;内容: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话。(5)创新是强国之路。(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分封制度;第二小问:依据材料“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的信息可知,诸侯应履行的义务是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加强了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巩固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2)根据材料二“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是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皇帝制度。(3)依据材料三“今诸侯或连城数十……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小问: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的措施;第二小问:这一政策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第三小问: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创新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4)依据材料四“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小问: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小问:这场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话。(5)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的启示是改革创新是强国之路,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进行创新。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