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以史为鉴知兴替。甲午年的那场战争,是民之痛、国之殇。穿越百余

题目描述

【题目】以史为鉴知兴替。甲午年的那场战争,是民之痛、国之殇。穿越百余年的时光,今天我们依旧能感受到那时的屈辱、伤痛、挣扎与彷徨。

(甲午风云一页沉重的历史)

材料一: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的结局似乎在战前就已经写就。

(1)阅读材料一,请写出材料中“这场战争”的名称。“日本在与我们为敌之前曾拜我们为师”,请写出日本拜我们为师的改革名称。

(黄海大战一个悲壮的故事)

材料二:2015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中悬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再现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

(2)材料二中提到的“致远舰”的管带是谁?在他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万寿庆典一种绝妙的讽刺)

材料三: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浪费,备极一时之盛。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3)材料三中的“割地求和”割的是哪些地方?通过材料分析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瓜分豆剖,一份难忍的屈辱)

材料四:1895年,当中国战败时,帝国主义者就发出了“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由欧洲有关的几个主要国家加以瓜分”的声明。随后,“欧洲各国政府一个接一个拚命掠夺(所谓‘租借’)中国领土”。

(4)材料四描述了哪一历史现象?美国错失了“瓜分”的“最佳时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提出了哪一政策?

(痛定思痛,一股觉醒的力量)

材料五: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条约签订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4月22日,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5)材料五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6)回顾上述历史,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答案解析

(1)甲午中日战争;大化改新。(2)邓世昌;爱国的民族精神和顽强的战斗精神。(3)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的附属岛屿澎湖列岛;清政府腐败无能。(4)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门户开放政策。(5)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6)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具有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

(1)依据题干“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结合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他见日军四艘舰艇逼近北洋舰队旗舰,便冲锋向前掩护旗舰。致远舰中弹受伤。弹药将尽时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猛冲敌舰,致远舰不幸被击沉,全体将士壮烈殉国。他英勇无畏,舍身救国,视死如归,慷慨就义。邓世昌具有爱国的民族精神和顽强的战斗精神。(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的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依据题干“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浪费,备极一时之盛。”结合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腐败无能。(4)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中国惨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助长了列强侵华的野心。《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美国错过了争夺瓜分中国的时机,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5)依据题干“1895年春……由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一千两百名举人,于北京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史称“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6)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回顾上述历史,思考和感悟是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具有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