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中华文明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泛爱众,而亲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1)据材料一,概括儒家的治国思想。
材料二:这是一条凿空西域的路,彼时(汉代)葡萄从这里经过,丝绸从这里经过,音乐宗教从这里经过,四大发明也从这里经过……这是一条科技之路、文化之路、交流之路,是一条大汉王朝与伯利克里的对话之路,更是一条中国和世界的沟通之路。
——某同学学完“丝绸之路”后的感慨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二中找出两处不符合史实的说法并阐述理由。
材料三:明代这一壮阔的外交行动,就是在中国已知的范围内重建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从而创造一个以“礼”为核心的和平的国际政治和贸易秩序……在马六甲设立据点,扩大了与各国商人的贸易往来;同时还调解了各国之间的纠纷,创造了和平的外交和贸易环境。
——中国侨联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博士陈永升
(3)据材料三,概括“这一壮阔外交行动”的目的是什么?其主要作用有哪些?
材料四: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进而民主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与西方交流中呈现出何种特点?
答案解析
(1)仁的思想;以德治国(为政以德);(2)错误1:“四大发明”,理由: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在汉代尚未发明;错误2:“大汉王朝与伯利克里的对话之路”理由:伯利克里生活的时代为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3)目的:重建以中国为中心的政治经济秩序;作用:扩大了贸易往来;创造了和平的外交贸易环境。(4)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背景下,与救亡图存相伴随;历经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的演变,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在中西文化冲突中日益发展。
(1)依据材料一“泛爱众,而亲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知,孔子在政治上提倡仁的思想;以德治国(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2)错误1:“四大发明”,理由: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指南针在北宋开始发明,南宋广泛应用于航海;火药在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在汉代尚未发明;错误2:“大汉王朝与伯利克里的对话之路”,理由:伯利克里生活的时代为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公元前202年,西汉才建立。(3)由材料“明代这一壮阔的外交行动,就是在中国已知的范围内重建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可知这是描述的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重建以中国为中心的政治经济秩序;郑和下西洋的作用是:扩大了贸易往来;创造了和平的外交贸易环境,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入侵,魏源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掀起了与救亡图存相伴随的“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的技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开始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新文化运动宣扬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学习西方的文化;随着外国侵略的加深,中国探索的程度也在加深,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背景下,与救亡图存相伴随;历经从学习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的演变,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在中西文化冲突中日益发展的特点。
相关试题
以下句子中,括号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
【单选题】 以下哪一种矫治力强度为重度力【】
数码单反相机拍摄小景深虚化效果更方便的原因不
日本中学的学制为三年,其教育内容由各学科课程
草乌甲素片,每日2-3次,每次1片,两次用药
(判断题)对于给据邮件,邮政企业接受寄件人查
(单选题)该患者服药治疗无效,反复出现尿潴留
(单选题)甲苯胺蓝染色法显示神经细胞尼氏小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罗斯福实施新政后,有人说美国的经济中心已华尔
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中国人寻求了
既临大西洋又临地中海的国家有()?答案
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包括?
报纸的特点有:容纳量大、涉及面广、阅读自由、
区域勘探的重点是查明控制油气聚集的二级构造带
根据上文,用“压眼闪光”来治疗盲人的工作原理
老年人的体质特点为:
建筑详图种类很多,有节点详图、墙身详图(墙身
在PowerPoint2003中,要打开已有
企业风险不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