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27 03:39:56

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下

题目描述

【题目】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编写)

材料二1949—1957年中国城市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从长远以及从城市化本质来看,导致中国城市化同工业化脱轨并滞后于工业化,以及后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种子”已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只不过由于“时滞”的缘故,在“一五”时期尚未充分显示出来。实际上,在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积累方式等左右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经济框架已经形成,后来中国城市化制度安排、政策选择和城市化发展,都是这一框架的补充和延伸。

——付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分析》

材料三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新型城镇化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消除中国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

——摘自肖金成《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四大重要战略意义》

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材料一、三,分析其原因与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认识

 

答案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折线的趋势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具体来说就是1952—1960年是初步发展;1960—1978年发展缓慢甚至停滞,1978年—2002年是迅速发展。(2)根据“中国城市化同工业化脱轨并滞后于工业化,以及后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种子’已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化同工业化脱轨,城乡二元化结构开始出现。根据“产业结构、积累方式等左右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经济框架已经形成,后来中国城市化制度安排、政策选择和城市化发展,都是这一框架的补充和延伸”可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并依靠农业积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3)根据“新型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出现的新现象是新型城镇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带来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根据“新型城镇化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消除中国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可知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稳定社会和消除二元经济结构。(4)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可知,城市化的发展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特别是要关注民生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1)特征:1952-1960年,初步发展;1960—1978年,下降或停滞;1978—2002年,迅速发展。(2)问题:城市化同工业化脱节;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主要依靠抽取农业积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3)新现象:城镇化。原因: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影响:拉动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消弱二元经济结构。(4)认识: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关注民生。(言之有理皆可)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