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生产力的提高、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题目描述

【题目】生产力的提高、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冯太后听从大臣的建议,革除部落旧俗,仿照汉制进行政治、经济改革。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他义无反顾地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接着就推出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一系列全面改革举措。文帝及其祖母冯太后成功地承担起了促进“胡汉融合”的任务,成为顺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的杰出代表。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两幅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广泛推广于什么时候?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两条措施? “庶人之富者”主要指的是哪个阶级?

(3)结合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

(4)材料三中的孝文帝是哪个政权的政治家、改革家?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5)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改革有什么共同作用?

答案解析

(1)战国时期。(2)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地主阶级(或新兴的地主阶级)。(3)铁器与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大变革,各国纷纷进行改革。(4)北魏。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或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交融、胡汉融合)。(5)改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根据材料一“铁制农具”“牛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2)材料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材料二“急耕战之赏” 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措施——奖励耕战。材料二“庶人之富者”主要指的是地主阶级(或新兴的地主阶级)。(3)根据材料一及(1)的分析可知,商鞅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铁器与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大变革,各国纷纷进行改革。(4)根据材料三“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90年,北魏孝文帝即位,他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他将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还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如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因此,材料三中的孝文帝是北魏的政治家、改革家;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是: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或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交融、胡汉融合)。(5)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改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