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张某在他人纠集下,抢走某工地石料125吨,价值人民币1750元。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张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手段强行劫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鉴于被告人张某在犯罪时系未成年人,应依法对其减轻处罚。据此,判决被告人张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罚金人民币2000元。

   (1)概括说明法院判处张某犯罪的理由。

   (2)根据对张某的判处结果,推测一下张某所处的年龄段。

   (3)从法院对张某的判处结果中,你懂得了什么?

   (4)写出张某受到的刑罚及对应的刑罚类别。

   (5)我们应该从张某的事件中吸取什么教训?

 

答案解析

(1)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3)犯罪应受刑事处罚;法院对未成年人进行了特殊的保护——司法保护;达到一定年龄的未成年人犯罪,也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4)有期徒刑——主刑;罚金——附加刑   (5)增强法律意识;远离(拒绝)犯罪;做事多考虑行为后果。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题目要求,不要叙述案例中的经过,根据材料可知,张某以暴力手段强行劫取他人财物,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据此作答。(2)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提炼关键语句,“鉴于被告人张某在犯罪时系未成年人,应依法对其减轻处罚”,可见张某是未成年人,“判决被告人张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罚金人民币2000元。”应该在16岁之上,所以张某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3)本题关键是找准角度,从法不可违的角度来说,犯罪必须受到处罚,从国家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鉴于被告人张某在犯罪时系未成年人,应依法对其减轻处罚。”体现的是司法保护,还可以从张某受到处罚的角度,围绕达到一定年龄的未成年人犯罪,也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来回答。(4)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材料中“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罚金人民币2000元。 ”其中有期徒刑是主刑,罚金是附加刑,据此作答。(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围绕增强法制观念,远离违法犯罪等方面阐述。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