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民族的抗争史,阅读下

题目描述

【题目】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民族的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1)材料一中所说的“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的依据是什么?“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指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二  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来访者说:“1927年,老蒋够历害啦,他(蒋介石)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人也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2)1927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孵出”了两只“小鸡”,这两只“小鸡”指的是什么?

材料三  据统计,中央红军在长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千米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37千米;共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的山顶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千米,就有3—4名战士壮烈牺牲

——摘编自中共党史研究室文献

(3)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途中的哪一军事行动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材料四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

(4)材料四是哪一运动的口号?这场运动在近代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材料五  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其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追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

——摘编1936年12月《桂林日报》

(5)材料五中的“陕变”指什么事件?后来,“陕变”的和平解决对时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解析

(1)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共一大的召开或中共产党的成立(2)南昌起义:革命军队;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坚定的革命信念,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等;渡过金沙江(4)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5)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依据材料一“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小问:“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的依据是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第二小问:“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指的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共产党的成立。(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南昌起义“孵出”的“小鸡”是创建了革命军队;中国共产党通过秋收起义 “孵出”的“小鸡”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依据材料三“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千米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37千米”的信息可知,第一小问:材料体现的长征精神是坚定的革命信念,不怕困难;依据材料三“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千米,就有3—4名战士壮烈牺牲”的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长征精神是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途中的渡过金沙江的军事行动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4)依据材料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小问:“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第二小问: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5)依据材料五“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其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追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小问:材料中的“陕变”指西安事变;第二小问:“陕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