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22:58:58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

题目描述

【题目】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变法和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明州(今浙江宁波)鄞县知县。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深层原因则是“吏者因循”,“人力不至”,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其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为了改变鄞人“信巫而不信医”的状况,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刺石,树之县门外左”。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拒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

——摘编自张邦炜《王安石的鄞县施政》

材料二:(范仲淹)国家专以辞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三:(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影响,根据“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可以分析得出促进了吏治清廉;根据“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可以分析得出发展了生产;根据“其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和“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可以看出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联系所学王安石变法可知,王安石鄞县施政为后来主持全国变法积累了经验。(2)根据材料中的“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可知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根据“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可知,苏轼主张考诗赋;根据“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可知,司马光主张主张考经义,论、策。(3)联系所学可知,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4)根据材料中的“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说明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统一思想,以及为改革培养人才。

(1)影响:促进了吏治清廉;发展了生产;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为后来主持全国变法积累了经验。(2)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3)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或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4)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