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14:16:03

社会力量决定和影响婚姻家庭,婚姻家庭也反映出社会要求。阅读下

题目描述

【题目】社会力量决定和影响婚姻家庭,婚姻家庭也反映出社会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

材料三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

 

答案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在材料一第一行很容易直接找到答案,即“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 对女性的要求是否合理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认为合理也可以认为不合理,结合经济、思想等方面的事实自圆其说即可。(2)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的变化主要突出经济类型的变化即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变化即可。婚俗背景的家庭关系的变化主要突出从不平等的家庭成员关系到平等的成员关系即可。材料二反映的是新中国的婚姻状况,所以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主要突出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材料提到的“加入了家庭妇联”等因素。(3)要注意材料三的1977年是分水岭,基本趋势主要突出1977年前注重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本人成份、政治面貌而1977年后则注重学历之类的答案即可。反正在做此题时要考虑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本人成份、政治面貌、学历三个指标的变化结合具体的时间去思考

(1)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合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性别分工,家庭稳定.不合理:偏向要求妇女,等级观念,从一而终.(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3)1977年后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的关注度比1976年前呈总体下降趋势,但略有波动;对本人成分、政治面貌关注度持续下降;对学历关注度持续上升.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