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06:20:16

轴心时代思想家

题目描述

【题目】轴心时代思想家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如中国的孔子、老子、韩非,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的犹太教先知,古印度的悉达多等。他们的思想,成为了两千多年来,历史之轮围绕着旋转的轴心。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

?

?

主张

人物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苏格拉底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民之难治,以其知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当仁,不让于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一切法空,涅盘寂静

?

?

(1)请在下面空格处填上与其思想主张相对应的人名(前言所提及者)。

①??????? ②??????? ③??????? ④???????

(2)比较①②③三位思想家表格内的主张,再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学说出现的背景。

?

答案解析

(1)根据材料“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可知,材料大意是:做臣子的害怕受到责罚而希望得到奖赏,所以统治者利用奖赏和刑罚的手段,使臣子害怕刑罚的威力从而向可以得利的方向工作。反映的是用权威震慑群臣的主张,因此这是法家思想,故①韩非;根据材料“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老子的一段话,体现了无为、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故②老子;根据材料“当仁,不让于师。”“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知,体现了孔子的仁,故③孔子;根据材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一切法空,涅盘寂静”可知,这是出自佛教经典的五法印说,故④悉达多。(2)根据材料“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可知,体现了韩非子以法治国的主张;材料“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材料“当仁,不让于师。”“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体现了孔子以德为治的主张;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老子和孔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他们思想主张形成的背景有经济方面,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政治方面,这时期诸侯争霸、混战,各国进行变法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思想方面,学术下移,私学出现,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等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分析回答。

(1)①韩非②老子③孔子④悉达多(2)目的宗旨同: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思路方法(或方案)异,或①以法为治②无为而治③以德为治背景: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逐渐催生出新型地主和地主土地私有制。整个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政治上:诸侯争霸,“封邦建国”体制逐渐被打破,为富国强兵,各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文化上:知识份子崭露头角,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各种不同方案,形成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