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3 17:38:55

    材料一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题目描述

【题目】    材料一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米)

谷物(万吨)

1928年

425.1

3551

18.21

7330

1940年

1831.7

16592.3

27.15

9564

增幅(%)

330.08

367.25

49.09

30.48

 

 

——据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二  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2)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有何重要影响?

材料四  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品种

1957年产量

比1952年增加

比旧中国最高年产量增加

1.95亿吨

19%

30%

164万吨

26%

93%

535万吨

296%

580%

1.3亿吨

96%

210%

193.4亿千瓦时

166%

320%

原油

146万吨

235%

 

 

(3)根据材料四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解析

(1)方针:据材料一“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内容看出钢和煤炭的增长达到百分之三百多的增长,与材料二“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是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作用: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问题: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1952年,我国的经济成分主要有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到1956年,公有制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很少,这是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结果。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3)特点:根据材料四图表“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中钢增长580%,煤增长210%,可知这一时期工业的主要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建国初期中国的国情、苏联的帮助等角度分析即可。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经济和国防不能独立;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1)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作用: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为粉碎法西斯奠定基础。(2)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经济和国防不能独立;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