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世界重大历史事件都会对人口的流迁和变化带来显著影响
题目描述
【题目】近代以来,世界重大历史事件都会对人口的流迁和变化带来显著影响,这种现象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有7个,曼切斯特已达35万人。18世纪,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到1841年下降为20%,初步实现了城市化。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等欧洲国家已形成了庞大的城市贫民群体,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阶层。
——余伟民主编:《历史》(上海版)
材料三 17世纪初,美国的印第安人不到40万人,随着欧洲移民的流入,1780年至1790年人口增长了41%,到1860年,美国人口增加到3144万人。1861-1914年,又有外国移民2710万人移入。
——李仲生:《人口经济学》
材料四 据统计:1910年欧洲人口由3.44亿人下降到1920年的3.29亿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4%
——布鲁克:《世界人口—民族与人口手册》
材料五 晚清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种种不平等条约,包括允许西方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名为“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当苦力”。由此,“下南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代至1911,为契约移民期,即苦力贸易阶段。第二阶段:1911年至1949年,为自由移民期,是“下南洋”的高峰时期。
——参考朱国宏《近代中国大规模的国际迁移:1840—1949》
华为于1987年成立于中国深圳。在20多年的时间里,逐步发展成一家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司。公司人数约17万,派往海外的研发人员约7万。
——摘自网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00年之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19世纪上半叶英国人口流动的趋势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7-20世纪初美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并简要分析其对美国发展的积极影响。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口减少的直接原因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1911年基本结束“契约华工”和1949年外迁基本停滞的原因。近年华为公司大量外派员工到海外与全球什么趋势有关?
(6)综合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解析
(1)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人口从欧洲和非洲迁往美洲。(2)第一问依据材料所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19世纪上半叶英国人口从英国农村迁到城市;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3)第一问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17-20世纪初美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欧洲移民;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宅地法》的颁布;南北战争北方获胜,工业获得大发展;政局稳定;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人口增加,科技发达,政局稳定,促进美国经济飞速发展。(4)依据所学可知,1914年---1918年一战爆发,欧洲人口减少。(5)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6)依据所学可知,人口流迁和变化受国内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人口流迁和变化呈现主动和被动方式。
(1)从欧洲和非洲迁往美洲(2)从英国农村到城市;工业革命 (3)欧洲移民;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宅地法》的颁布;南北战争北方获胜,工业获得大发展;政局稳定。影响:促进美国经济飞速发展(4)第一次世界大战(5)191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1949:新中国成立。趋势:经济全球化(6)人口流迁和变化受国内(如战乱、饥荒、生存环境等)和国际大环境(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殖民体系、世界大战、经济全球化等)的影响;人口流迁和变化呈现主动和被动方式
相关试题
制定标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 )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一个_____、__
[单选] 天气:下雪:寒冬
(单选题)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
整环具有的性质不包括()
(单选题)Excel2003是一种主要用于(
(单选题)某种职业道德对该行业以外的人()。
(单选题)肺结核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咯血,以上
2020年6月2日,习近平在主持专家学者座谈
曾经,国内一则“媳妇怀孕,男子要求邻居停用w
历史研究应坚持论从史出。阅读下表,从中可以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首古诗告诉
(单选题)下列关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五种需
关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请你做一个简单的个人介绍。
如果想要了解即将举办的会议的信息,下列途径最
行政诉讼中,( )对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
甲是某有限合伙企业的有限合伙人,持有该企业1
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