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改革和创新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政治)制度改革和创新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中央集权,春秋是准备。战国是实验,秦汉是完成。之后的唐宋元明清,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易中天
材料四:西汉初年,由于秦末的暴政和连年战乱,土地荒芜,经济萧条,皇帝出巡时连四匹同一颜色的马都找不到,将相只能乘坐牛车。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请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哪种更替首领的制度?“天下为家”说明这种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取代?
(2)材料二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请举一例与材料三中“战国是实验”有关的改革。为了维护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4)针对材料四的现象,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实施了什么政策?出现了哪一治世局面?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统治者调整政治策略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禅让制;世袭制。(2)分封制;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3)商鞅变法;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4)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5)巩固统治
(1)由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禅让制的有关知识。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大家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的时候,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禹传子,家天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根据材料二“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根据“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可知,实行分封制的重要原因是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3)根据材料三“中央集权,春秋是准备。战国是实验,秦汉是完成。之后的唐宋元明清,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战国是实验”有关的改革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建立刺史制度等措施。(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材料“西汉初年,由于秦末的暴政和连年战乱,土地荒芜,经济萧条,皇帝出巡时连四匹同一颜色的马都找不到,将相只能乘坐牛车。”的现象,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实施的政策是休养生息政策(或“无为而治”政策);西汉初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5)综合上述材料可知,统治者调整政治策略的共同目的是巩固和维护统治。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某沉积岩层的走向一定、倾斜一定、
6726 对于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人可以拒收投
6684 脑栓塞的临床特征主要是()。A.起
一般人群,饮水最好选择()。
165、驾驶机动车遇到这种桥时首先怎么办?
(单选题)人体负重最大关节是()。
63.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由中
列举宋代传统节日的名称。
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2016
土卫二是土星的一颗被包裹在厚厚冰层中、含有海
关于两极地区共有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在“网上邻居”上能看到自己,却看不到别人,可
如何简单确定六股钢丝绳的捻距?
在钻进过程中发现油气显示时录井地质监督应()
划钻导销直径比紧固件孔直径()。
国家标准的编号由国家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和发
仔猪淋巴结内“周围组织”相当于其它哺乳动物淋
原穴、络穴大部分位于().
经国家批准撤销的军事设施,其建设用地使用权依
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的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