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2 01:18:04

从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入手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掌

题目描述

【题目】从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入手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掌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及经济体制的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517年葡萄牙使臣托梅·皮雷斯抵达广州以后,欧美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了可观的规模,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丝织品价格在美洲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2。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中国工艺技术精良,绸缎、棉布、麻织品、锡铅制品、火药等风靡欧美。资源丰富、人丁兴旺的中国江南,更多土地被广泛种植桑麻漆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通货购买中国商品,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明朝嘉靖年间,官铸铜钱1 000文相当于白银一两,中国逐渐形成白银为本、铜币为辅的银本位制度。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

材料二  (现代)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虽然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这时市场的引入仅仅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补充而已。1985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之后,中国启动了大规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

——摘编自翟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银本位制度形成和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哪些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和改革开放。从中国古代银本位制度形成和衰落的原因、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来分析。(1)由材料关键信息“自1517年葡萄牙使臣托梅皮雷斯抵达广州以后,欧美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了可观的规模,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丝织品价格……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明朝嘉靖年间,官铸铜钱1000文相当于白银一两,中国逐渐形成白银为本、铜币为辅的银本位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中国银本位制度形成的原因概括为新航路开辟、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制度改革。由材料“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前期中国银本位制度衰落的原因归纳为经济危机的冲击、美国提高银价、国民政府统一货币。 (2)由材料关键信息“(现代)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充善”“1985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和目标”“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概括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阶段。结合所学知识,从目标、过程、手段归纳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

(1)形成:新航路开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制度改革,推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衰落:经济危机的冲击;美国提高银价,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统一货币的政策(2)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1985年以后,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以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以来,经济转型初步完成,并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特点:从目标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过程看,具有渐进性与阶段性;从手段看,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并行。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