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题目描述

【题目】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材料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材料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以上材料是谁的言论?他生活在什么时期?他的言论被编入哪部书中?

(2)他在教育方面有哪些成就?

(3)他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此学派还有哪些代表者?这两位代表人他们各自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案解析

(1)孔子;春秋;《论语》(2)创办私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3)儒家;孟子;荀子;仁政(或民贵君轻);礼治

(1)依据三则材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分析可知,这三则材料描述的是春秋晚期的孔子的言论。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2)依据所学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主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3)依据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此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和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