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8:10:23

???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

题目描述

【题目】???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二? 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主是代虚无飘渺的“天”执政,完成“天”所赋予的工作。……尽管董仲舒建议对其他学派加以“灭”“绝”,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只是剥夺了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而未受灭绝式镇压。

材料三?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有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朱熹《朱子大全》卷十四

(1)依据材料一,比较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推行的政策及意义。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核心思想主张及实质。

?

答案解析

(1)由材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结合所学,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由材料“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可见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2)第一小问,由材料“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只是剥夺了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而未受灭绝式镇压”,可见独尊儒术,也允许其他学派发展。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上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思想上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同时有利于思想文化多元化归纳作答。(3)从材料“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等语句可总结出朱熹的核心理论主张——理。既然朱熹是儒家知识分子,那么其关于“理”的实质仍然是儒家伦理道德。

(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2)独尊儒术,也允许其他学派发展。意义: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有利于思想文化多元化。(3)核心思想是理;实质是儒家思想的道德伦理规范。(或为统治阶级服务也可)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