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29 12:33:56

    材料一: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

题目描述

【题目】    材料一: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

材料二:在不知不觉中,西方的“愚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的迹象。有人认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文明特点的传统节日受到冷落,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冲击。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愚人节”“圣诞节”属于传统文化的哪一方面的内容?

(2)作为传统文化,这些节日有什么共同特性?

(3)对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是应该一概保留,还是全部抛弃?

答案解析

本题以传统习俗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本题共设置三个个小问,主要考查了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以及对待传统的态度的知识,设问简单,难度较小。(1)第一个小问要求分析材料中提到的“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愚人节”“圣诞节”属于传统文化的哪一方面的内容。从材料来看“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体现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习俗。(2)第二个小问要求分析作为传统文化,这些节日有什么共同特性。主要考查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即: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即可。(3)第三个小问要求分析对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是应该一概保留,还是全部抛弃。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需要辩证看待。结合教材中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回答即可。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俗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的加以改造或剔除。

(1)他们都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习俗。(2)①这些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他们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时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3)①既不能一概保留,也不能全部抛弃。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评判继承,古为今用。②对于祖国的传统习俗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的加以改造或剔除。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