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27 14:59:3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司马)光言:“方今国用不足,灭害荐臻,节省冗费,当自贵近为始。”……(王)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光曰:“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二 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

——王安石《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材料三 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一个小的县城积累之钱米也不少于二十万,各路所积存的钱谷足可支用二十年不匮,《宋史·安焘传》说:当时京城内外府库“无不充衍”。这应该是王安石变法由于鲜明的“理财”观及比较适合当时社会生产情况的“理财”措施而带来的“富国”效果。

——吴玉清《论王安石变法的理财观》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的主要观点。他与王安石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认为理财的重要保障是什么?并指出“有财而莫理”的危害。

(3)结合所学,列举王安石变法中“理财”的具体措施。根据材料三概括其积极作用。

 

答案解析

试题解析:(1)中第1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节省冗费,当自贵近为,不在民间,则在公家。”的信息来归结答案;第2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信息来概括答案。(2)第1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的信息来概括观点,第2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的信息从加强中央集权角度概括答案。(3)第1小问结合所学从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从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内容来回答即可;第2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各路所积存的钱谷足可支用二十年不匮,“理财”措施而带来的“富国”效果”信息来归纳作用。

(1)观点:节约,节俭。焦点:理财方式。(2)重要保障:理财的同时要加强吏治建设和法制建设危害:威胁中央集权,不利于巩固统治。(3)措施: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的现象。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