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材料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材料五: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阅读材料回答:   

(1) 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有过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什么人生活的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4)材料四中的“选贤与能”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

(5)材料五中的“大人世及以为礼”讲的是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是从谁开始?

(6)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过渡,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请你结合史实发表自己的见解。

答案解析

(1)群居(2)北京人会使用火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一大进步(3)人工取火 山顶洞人(4)禅让制  用人要发扬民主;做事要持之以恒,应用民主的方法选举干部;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只要回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5)世袭制 启(6)进步   虽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剥削制度,但衡量社会是否进步,主要看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顺应历史潮流(言之有理即可)

(1) 依据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险恶的环境下,为了生存,他们过着群居生活。(2)依据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证明了北京人会使用火,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一大进步。(3)依据材料三“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学会了钻木取火,从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开始出现了这种现象。 (4)依据材料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的“选贤与能”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禅让制,这种制度告诉我们用人要发扬民主;做事要持之以恒,应用民主的方法选举干部;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以德才兼备为标准。(5)依据材料五“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大人世及以为礼”讲的是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君主,开启了世袭制的时代。 (6)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过渡,是历史的进步,虽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剥削制度,但衡量社会是否进步,主要看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顺应历史潮流。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