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

题目描述

【题目】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中直接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的措施。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除此之外孝文帝改革还有什么措施?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答案解析

(1)有利条件是: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措施还有: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可知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是: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有利于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从而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了封建制度,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可知,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是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此之外孝文帝改革措施还有: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第二小问综合上述材料,可从改革的方法、改革者自身等方面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如对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