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①操以入。中射之士②问曰:“可食乎

题目描述

【题目】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①操以入。中射之士②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谒者:负责宫中门卫及传递的官。②中射之士:担任警卫的弓箭手。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两处)

因 夺 而 食 之 王 怒 使 人 杀 中 射 之 士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3】“中射之士”认为自己无罪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内容简析。

答案解析

选自《战国策》  作者:刘向  年代:西汉参考译文:有人给楚王献来不死的药,禀报人员拿了药进宫去。侍卫官问禀报人员说:“它可以吃吗?”禀报人员回答说:“可以吃。”侍卫官夺过不死之药便把它吃了。楚王大怒,派人要杀侍卫官,侍卫官给楚王解释说:“我问过禀报人员,他告诉我:‘可以吃。’所以,我就吃了。这说明我是无罪的,有罪的是禀报人员。再说,有人给大王献来不死的药,我吃了,大王就把我杀死,这药就成了死药。大王杀了无罪之臣,说明有人拿了所谓‘不死之药’来欺骗大王。”楚王于是没有杀侍卫官。【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句子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卫官夺过不死之药便把它吃了。楚王大怒,派人要杀侍卫官。根据句意就可以判断出在哪里停顿。【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食”“而”“是”是此题中关键词,一定要解释准确。【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读懂了内容,根据具体内容概括分析。“中射之士”提出了两条理由:(一)我问过传达官,他说可以吃,我才吃的。所以我没罪,罪在传达官。(二)人家献的是不死之药,我吃了这药后,君王把我杀死,那就证明“不死之药”是假的,说明人家欺骗了君王。第二条理由,打动了荆王,荆王没有杀他。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