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对

题目描述

【题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走出了—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建设篇】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摘自李忠杰主编《共和国的足迹》

 

(1)为新中国成立做筹备工作的会议是什么?图片中宪法的性质是怎样的?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资料来源: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2)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1992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思想引领篇】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4)图中会议上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材料中所说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什么?

 

答案解析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或: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或: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数据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会议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材料中所说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邓小平理论。这是在1997年的党的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