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12 20:06:17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题目描述

【题目】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材料一  在11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国家兴建了大量的州学和县学。①改革家范仲淹和他的同僚们在1035年至1046年修建了16所学校,欧阳修捐款150万钱给他的家乡,在当地修建了一所学校……②1044年,政府下令各州县都要建学校,1102年,宋徽宗又再次重申这个命令。此外,③官办的武学于1043年首次建立,律学于1073年建立,这两类学校的兴建目的都是为了加强特定职业的人才储备。④大多数有地位的家庭,并不喜欢他们的子弟进入行伍之列,因为“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年轻人被教导举止要有礼且雅。

                            ——《哈佛中国史·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用材料一的史实,说明以下观点。(填序号,每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A.北宋政府重视教育              

B.北宋时期私人办学风气很盛          

C.北宋时期重文轻武                 

材料二

同文馆上课场景

京师大学堂牌匾

《奏定学堂章程》

废除②谕旨(节选)

概况: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课程初设英、法、俄文,后增添算学、天文等。

概况: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   ①   的唯一幸存成果。

概况:1904年颁布,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完备学制。

 

 

概况:1905年,清政府下令“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试亦即停止。”全国要“多建学堂,普及教育”。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补全表格。说出上述材料共同反映的主题。

材料三  工业革命以前,教育主要是由教会组织和控制,其它社会团体和个人很少涉足教育,英国政府对教育也基本上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工业革命对英国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从1802到1867年,颁布一系列《工厂法》,要求逐渐提高童工受教育的时间;1833年,国会通过第一个教育拨款法《教育补助金法案》;1839年,成立枢密院教育委员会,后改为教育局,成为政府领导全国初等教育的机构。

——摘编自马建康《工业革命对英国国民教育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英国政府对教育态度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制定第一个《学制》时,就要求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为了做到这一点,日本政府宣布废除封建的私塾,并利用旧塾的地点开设新校……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小学四年制义务教育,1907年又将小学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为六年。大约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就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

——摘编自陈炳文《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4)依据材料四,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这一特点带来的影响。

材料五  下表为北京市某中学一名初三学生在延期开学期间一天的学习记录。

(5)依据材料五,说出疫情之下的学习出现的新特点。

答案解析

(1)根据材料“②1044年,政府下令各州县都要建学校,1102年,宋徽宗又再次重申这个命令。此外,③官办的武学于1043年首次建立,律学于1073年建立,这两类学校的兴建目的都是为了加强特定职业的人才储备。”反映宋朝重视教育,故材料②③ 能证明A观点;根据材料“①改革家范仲淹和他的同僚们在1035年至1046年修建了16所学校,欧阳修捐款150万钱给他的家乡,在当地修建了一所学校……”反映北宋时期私人办学风气很盛,故材料① 能证明B的观点;根据材料“④大多数有地位的家庭,并不喜欢他们的子弟进入行伍之列,因为“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年轻人被教导举止要有礼且雅。”能反映出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故材料④能证明C的观点。(2)根据材料“京师大学堂”结合所学知识,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的唯一幸存成果。故①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根据材料信息“1905年,清政府下令‘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试亦即停止’”结合所学知识,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故②科举制;根据材料信息“同文馆上课场景、京师大学堂牌匾、《奏定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主题是近代教育的发展。(3)根据材料“工业革命以前,教育主要是由教会组织和控制,其它社会团体和个人很少涉足教育,英国政府对教育也基本上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 英国政府对教育态度的变化:由基本放任不管到重视和干预教育。根据材料“工业革命对英国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得出英国教育态度变化的原因: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发展,要求劳动者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根据材料“,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从1802到1867年,颁布一系列《工厂法》,要求逐渐提高童工受教育的时间;1833年,国会通过第一个教育拨款法《教育补助金法案》;1839年,成立枢密院教育委员会,后改为教育局,成为政府领导全国初等教育的机构。”分析可得出英国教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为适应工业化国家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加强对教育的干预和管理。(4)根据材料“……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小学四年制义务教育,1907年又将小学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为六年。大约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就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可得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普及义务教育;根据所学知识,日本普及义务教育提高了日本国民素质;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5)根据材料五“8: 30--11: 30,上英语、数学、语文3节网络直播课、15: 15-- -17: 10,收看了BTV“空中课堂”播放的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3”可以得出学习方式转变,以线上学习为主;根据材料“7: 00--7: 20, 完成健康打卡,浏览疫情实时动态。中午休息之余,浏览学校公众号,惊喜地发现自己创作的快板《万众一心抗疫”可得出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关注疫情动态,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疫情防控,为战胜疫情增添力量等。

(1)A.②③   B.①   C.④(2)①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②科举制  主题:近代教育的发展(3)变化:由基本放任不管到重视和干预教育。原因: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发展,要求劳动者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为适应工业化国家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加强对教育的干预和管理。(4)特点:普及义务教育影响:提高了日本国民素质;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5)学习方式转变,以线上学习为主;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关注疫情动态,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疫情防控,为战胜疫情增添力量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