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 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1)你认为材料一中“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一观点正确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罢免),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3)结合课本所学并根据材料三,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4)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解析

(1)正确。理由: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社会就会落后,只有不断改革,社会才会向前发展。(2)措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改革使秦国成为最富强的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3)促进了民族融合(4)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1)材料一中“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大意是说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这一观点正确。因为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社会就会落后,只有不断改革,社会才会向前发展。(2)根据材料二“孝公用商君”可知是指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由“坏井田,开阡陌”可知是指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的措施;由“急耕战之赏”可知是指商鞅变法中奖励耕战的措施。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国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3)根据材料三“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可知是指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规定说汉语的汉化措施。结合课本所学,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政策有利于鲜卑族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有利于北方民族融合。(4)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材料二的商鞅变法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国、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材料三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为后来隋朝统一中国、结束南北朝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因此两者的相同作用都是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