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22:24:30

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阅读下列材

题目描述

【题目】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

——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材料二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材料三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实践。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权主义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思想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思想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

答案解析

(1)主张: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可以得出社会契约的主张;由材料一中的“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可以得出主张人民主权;由“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可以得出主张以法治国。实践: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所学梁启超的政治实践可知他推动促成了戊戌变法。(2)特点:题目要求“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可以得出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相结合。(3)观点:题目要求“据材料三”概括。由材料三中的“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可以得出新旧(中西)文化不能相容;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可以得出提倡新文化就要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文化。 评价:题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可以以辩证的方法来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一方面,从积极角度来看,其主张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另一方面,从其局限性来看,这种主张不能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4)特点: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由材料一中梁启超的主张到材料二中孙中山的主张,再到材料三中陈独秀的主张,可知由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再到新文化运动可知其特点是向西方学习且不断深入;由材料三中的“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可以得出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

(1)主张: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以法治国。实践:戊戌变法。(2)特点: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相结合。(3)观点:新旧(中西)文化不能相容;提倡新文化就要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文化。 评价: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不能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4)特点: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