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报刊是历史的档案,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而且影响了社会发展的

题目描述

【题目】报刊是历史的档案,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而且影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8年8月,《万国公报》发表以广学会名义撰写的《速兴新学条例》,提出了多项发展教育的主张。如主张派遣留学,每年由国家从学有所成之士中选100人,资派出洋。又如,主张在每一府所在地和市镇各设学塾、书院,专以西文西学教人。

——摘编自黄新宪《<万国公报>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材料二东北自沦陷后,《申报》报道了大量东北义勇军的战斗情况,对他们的战斗成果热情宣扬。1936年底,《申报》对傅作义及其所部在红格尔图和百灵庙战役击溃日伪军的行动进行了连续报道,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随着卢沟桥的枪声响起,《申报》对抗战予以了更多的关注和报道。

——摘编自盘霄远《抗战全面爆发后<申报>对时局报道态度的研究》

材料三

图一《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4日    图二《中国档案报》2008年4月21日

刊登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刊登的《小岗小平小康——本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报道”安徽行纪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速兴新学条例》关于发展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万国公报》对教育的关注与当时中国正在进行的哪场变革相呼应?这场变革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申报》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报道起到了什么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北的沦陷始于1931年日军发动的什么事变?“卢沟桥的枪声响起”是在哪一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图一的“会议”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什么?图二以“小岗”(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为代表的中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在农村推行的什么改革措施?在带领人民奔向“小康”的道路上,“小平”(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逐渐形成了什么理论?

 

答案解析

(1)主张:派遣留学生;在地方开办新式学堂。变革: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作用: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日的士气。事变:九一八事变。时间:1937年。(3)工作重心:经济建设(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邓小平理论(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的“如主张派遣留学,每年由国家从学有所成之士中选100人,资派出洋。又如,主张在每一府所在地和市镇各设学塾、书院,专以西文西学教人。”可以概括出《速兴新学条例》关于发展教育的主张是:派遣留学生;在地方开办新式学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万国公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报刊,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分析材料二中的“《申报》报道了大量东北义勇军的战斗情况,对他们的战斗成果热情宣扬。1936年底,《申报》对傅作义及其所部在红格尔图和百灵庙战役击溃日伪军的行动进行了连续报道,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可以看出《申报》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报道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日的士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城。随后,日军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人民进入局部抗战时期。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3)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中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即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阐明了一系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