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诗”话历史。毛泽东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回答

题目描述

【题目】“诗”话历史。毛泽东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年)

(1)这首词展现的是中共领导的哪一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贯彻了之前哪次会议提出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材料二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

(2)这首词展现了中国哪一个农村根据地的斗争情形?由这一根据地开始,中共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材料三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

(3)这首词作于长征一次重要的会议之后,展现着中国共产党面对长征初期的挫折,有再作部署必取胜利的坚定信心。长征途中通过哪一次会议扭转了不利局面?这次会议有怎样重要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

(4)这首诗反映的是解放战争中哪一战役?这一战役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

(1)秋收起义。八七会议。(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3)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4)渡江战役(或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或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终结,或标志着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结束。)

(1)根据材料一“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共领导的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起义是贯彻了八七会议提出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1927年8月7日,中共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在这一年秋天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提出著名的“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2)根据材料二“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词展现了中国井冈山农村根据地的斗争情形;这一根据地开始,中共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了秋收起义,由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起义军被迫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较好的农村地区去,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3)根据材料三“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词作于长征遵义会议之后;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4)根据材料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反映的是渡江战役;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1949年4月,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覆灭。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