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
题目描述
【题目】治国之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变革: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公元前207年,也就是秦始皇去世才四年,秦王朝就覆灭了。不过,尽管秦朝的统治是如此的短命,它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烙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宋代《神童诗》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代谚语
材料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作者所述“第一次变革”指什么?请用史实说明秦朝给中国留下“深刻而持久的烙印”。
(2)材料二共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宋朝在科举制上有何发展?
(3)材料三的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创新?还对当时的台湾、西藏采取了什么措施巩固统治?
(4)清朝前期,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
(5)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答案解析
(1)根据材料一“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所述“第一次变革”指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秦朝给中国留下“深刻而持久的烙印”,是因为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2)根据材料二“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宋朝读书风气盛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扭转五代以来尚武轻文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宋朝在科举制上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土地位,进土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3)根据材料三“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所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统治机构,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是建立行省制度。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辖,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驻军设哨,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
(1)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秦朝建立,实现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皇帝制、郡县制统一文字等均可。(2)重文轻武;扭转五代以来尚武轻文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巩固统治;提高进士地位,增加科举取士名额。(3)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宣政院。(4)伊犁将军(5)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
相关试题
9735【习题】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于1
(单选题)不属于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的是()
某中学生写了一篇历史小论文《论抗战时期民族工
(多选题)在晚上守库值班期间,库区刚发生火灾
17. 在我国,农村的宅基地和自留地属于谁所
449. 我国《教育法》(2021年修正)进
(多选题)钻井队应符合以下哪些一般安全规定。
(单选题)以下关于金时间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如图印度钱币的正面为圣雄甘地的照片,背面是纪
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
长征途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是
新学期开始,在分配劳动任务时,老师常让女生擦
过期妊娠、羊水减少者,官缩时胎心电子监护胎心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教学工作。(
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
运动有什么好处?
以下不是护士在灾难反应期的作用的是 (
述变频器的作用。
股指期货投资者通过套期保值,将市场价格风险转
施工招标过程在组建招标组织紧后需要完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