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奋斗与崛起,不断追逐同一个

题目描述

【题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奋斗与崛起,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  窃近者朝鲜之衅,日人内犯,致割地赔饷,此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天下臣民所以发愤痛心者也。然辱国之事小,外国皆觊觎,则瓜分之患大……神稷之危未有若今日者.”

——康有为上光绪帝书

请仔细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根据示意图,首先完成相应的填空。

A:

B: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和民用工业的特点。

目的:

特点:

(3)材料三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什么?

(4)康有为所说“窃近者朝鲜之衅,日人内犯,致割地赔饷”,指什么条约的签订?对近代中国产生的什么影响?

条约:

影响;

(5)为避免“瓜分之患”摆脱“社稷之危”,在维新派推动下,光绪帝实行了变法,该变法的序幕是什么?这次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序幕:

影响:

答案解析

(1)第二次鸦片战争;戊戌变法。(2)目的:与外商竞争,获取利益;支持军事工业。 特点:政府控制,吸收私人资本,面向市场。 (3)改变官制。 (4)《马关条约》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5)公车上书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的示意图“1856年”“1898年”及所学知识可知,A是第二次鸦片战争;B是戊戌变法。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98年,在清政府内忧外患的情形之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并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发动戊戌变法。(2)依据材料二“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可知,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是与外商竞争,获取利益,支持军事工业。据“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可知,民用工业的特点的特点是官府控制,吸收私人资金,产品投放市场。(3)依据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材料三中的“变法”指的是维新变法运动。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改变官制或改变政治制度。(4)依据所学可知,康有为所说“窃近者朝鲜之衅,日人内犯,致割地赔饷”指《马关条约》的签订。1894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5)依据所学可知,为避免“瓜分之患”摆脱“社稷之危”,在维新派推动下,光绪帝实行了变法,该变法的序幕是公车上书;这次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