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2 05:10:56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题目描述

【题目】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情况:

    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文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高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取19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两项特征并进行解读。(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典型全国卷41题的题型,解读此类试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出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的知识对材料中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本题可以从材料中“从拒绝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或“天朝上国观念逐渐瓦解”);鸦片战争以后,学习西学的国人由少到多,西学传播日益广泛;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的复杂历程”角度提取观点,论证结合近代中国和世界信息进行解读。

从拒绝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或“天朝上国观念逐渐瓦解”);鸦片战争以后,学习西学的国人由少到多,西学传播日益广泛;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的复杂历程。(其他意思相近的表述亦可)  解读:结合中国和世界信息进行解读。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