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①,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②?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

(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释:①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②孰与:何如,表示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志虑忠纯(_______)

(2)悉以咨之(_______)

(3)此后汉所以倾颓也(_______)

(4)是故托臣而弗疑也(_______)

(5)深入不毛(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3】乙文中诸葛亮赞扬先帝有“量臣之オ”,意思是刘备善于发现并正确评价臣子的才能。这一点通过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句话能看出来。

【4】陆游诗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从上面两段选文中,请你写出诸葛亮之所以“名传后世”的优秀品质主要有哪两点?

答案解析

翻译甲文: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乙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不毛”: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晓畅:谙熟,精通”,“寝:睡觉”等字词的翻译。【3根据刘备善于发现并正确评价臣子的才能,这句话,从甲文中找出先帝对臣子的评价句子,“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先帝称之曰能”。【4无论是《前出师表》还是《后出师表》都写出诸葛亮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想报答在陛下身上,一心想完成先帝的遗愿,忠于自己的职责,表现他忠诚感恩、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品质。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