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党和政府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党和政府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变化

行业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1)从材料一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材料二: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跃进”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大跃进”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材料三:“文革”时期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

(2)材料三中唱词反映了“文革”期间凤阳农村生活如何?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解析

(1)行业:重工业;发展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答出“一五计划”也可)。(2)特点:高速度、“以钢为钢”;消极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三年困难局面。(3)变化:粮食产量提高,人民生活改善;主要原因: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联产承包。)(4)应当遵循的原则: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稳中求进。

(1)根据材料一“1953年~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可知,重工业发展最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1957年我国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根据材料二“一天等于20年”、“以钢为纲”可知,“大跃进”的特点是高速度、“以钢为钢”;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3)根据材料三“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凤阳的粮食产量低,人们生活很苦,为了生活而大量逃荒,致使人口外流。后来凤阳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粮食丰收,人民生活改善,告别了原来的苦日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1978年后,中国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得以发展。(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的原则,如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遵循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关注民生,保护农民利益,把群众根本利益放在农村一切工作的首位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