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29 04:38:55

辛弃疾《木兰花漫》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连串探

题目描述

【题目】辛弃疾《木兰花漫》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连串探索性的追问。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大意是: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看见明月东升?对此王国维评论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这里的“神悟” ( )

A.是词人头脑主观自生的

B.是词人对客观现象作出的一种反映,具有合理性

C.表明获得认识不一定需要通过实践

D.表明词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虽有“神悟”,但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辛弃疾并不能解释“月轮绕地之理”及其他现象,他继续问道:“飞镜(指月亮)无根谁系?”“云何渐渐如钩?”这表明( )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B.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受自身积累的主观因素的制约

C.以事实为依据就能准确认识事物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解析

【1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辛弃疾的神悟作为一种意识是对月儿西落的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并不是主观自生的,故排除;这里的“神悟”是词人对客观现象作出的一种反映,具有合理性,故B正确。选项C说法错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排除;题目无法判断词人是否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故排除选项D。故本题答案选B。【2辛弃疾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所以无法解释其他现象,这与客观规律制约无关,故排除选项A。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辛弃疾并不能解释“月轮绕地之理”及其他现象,这说明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受自身积累的主观因素的制约,B正确。以事实为依据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准备认识事物,故排除选项C。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在题目未体系想你,故排除选项D。故本题答案选B。意识的本质、影响意识的因素【解题技巧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步骤1、读懂题干,明确题干的中心意思,然后与教材中的原理相对照。如果考生在解题时只抓住其中的某一个词或某一句话而断章取义,结果就会因审题错误会把题做错;2、分析设问在内容上的规定性,以便确定解题的范围,对选项做出正确的选择学生在做题时主要看限定词,锁定范围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要先搞定楚这道题考查的内容是教材中的哪一部分,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3、分析设问中的引导词,弄清题干设问的要求和指向题干的引导词是指连接题干和题肢的句子。常见的引导语有“这说明”、“这表明”、“这休现”、“下列说法符合或不符合题意的有”、“由此可见”、“根本原因是”等分析时要抓住引导词,从而准确判断题干和题肢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取舍。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