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27 17:20:07

余光中先生一首《乡愁》折射了国家分裂带给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愁,

题目描述

【题目】余光中先生一首《乡愁》折射了国家分裂带给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愁,也让我们深思当今国家分裂的多方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下面是两幅古代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材料三《乡愁》余光中1971年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卿、大夫、土、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的制度因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图一、图二所属封建王朝在山东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社会影响。

(3)针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唐、元、清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4)分析导致材料三中“乡愁”出现的主要因素。为了化解“乡愁”,海峡两岸作出了哪些努力?

答案解析

(1)结合所学,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故,“卿、大夫、土、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2)由地图上的郡县的名称可知,秦朝在山东推行郡县制。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由地图上的郡县名称和封国名称,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导致了“七国之乱”。(3)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唐朝实行科举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4)结合所学,国共内战导致两岸处于隔绝敌对状态,美苏“冷战”及美国对我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是台湾问题产生的外部因素。为实现统一,大陆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来。两岸达成“九二共识”。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1)分封制的实施。(2)制度及不同影响: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结果导致了“七国之乱”。(3)措施:唐朝的科举制、元朝的行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4)国内因素:国共内战导致两岸处于隔绝敌对状态。国际原因:美苏“冷战”及美国对我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努力:大陆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来。两岸达成“九二共识”。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