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7 08:22:25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

题目描述

【题目】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2)根据材料二,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秦始皇用“皇帝之玺”任命国家官员,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形成什么制度?

(3)魏、蜀、吴三国竭力想获得的“传国玺”象征什么?唐太宗为什么要重新刻玺?与之相应唐朝又进行了哪些制度建设?

材料三  贫弱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4)隋唐以后,选官的标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变化产生的积极作用。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材料中的“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可以看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应当联系所学,从稳定统治秩序和维护政治联系来回答。(2)从材料中的“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秦始皇创立的国家体制的特点。联系所学可知,秦始皇用“皇帝之玺”任命国家官员,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形成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3)从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传国玺”象征皇帝权力和正统地位。从材料中的“表明君权神授”来看,唐太宗重新刻玺是为了巩固统一的新政权,加强皇帝权威。联系所学可知,唐朝通过完善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来巩固统治。(4)从材料中的“以获科第”可知,隋唐实行科举制。科举制产生的积极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以及材料中的“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等反映出的信息来回答。

(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积极作用: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2)特点:①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②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皇帝权力,正统地位。目的:为了巩固统一的新政权,加强皇帝权威;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4)影响: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有利于社会客观、公平、公正。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