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回看走过

题目描述

【题目】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材料一:……要寻出历史趋势中之内在向往,内在要求。……才能来指导历史,使其更前进。……中国史的趋势,似乎总向团结融合的方向走。虽然其间也有如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材料二: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

——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2018年12月第1版)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会议及主要内容

 

 

党的会议

主要内容

中共十二大

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共十三大

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四大

提出用邓小平理论式装全党

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六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七大

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

中共十八大

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

中共十九大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根据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2017年12月第1版)整理

请回答:

问题一:材料一所列举的“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时期有何共性?以南北朝时明的一例说明中国史的趋势是团结融合(要求:具体事例,说明,共)。

问题二:材料二苏维埃俄国的建立与哪场革命有关?列宁在经济上做出了怎样的尝试?效果如何?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形成了什么发展模式?

问题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哪方面来?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哪一条道路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条道路的开辟与完善是哪一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中共十九大对该理论继续中国化的成果是?

问题四:综合上述材料,同看走过的路、比较他国的路,带给我国政府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

问题一:都处于分裂/政权并立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问题二:十月革命。实行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问题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问题四:选择发展道路要从国情出发,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任两点,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时期都处于分裂/政权并立时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维埃俄国的建立与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有关;从1921年起,苏联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取代了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条道路的开辟与完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中共十九大对该理论继续中国化的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择发展道路要从国情出发,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