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亚洲的中国和日本都曾经是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都遭受过

题目描述

【题目】    亚洲的中国和日本都曾经是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都遭受过西方列强的侵略。19世纪中后期,两个国家也进行了近代化的尝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 1868年后,日本“废藩置县”,府县知事由中央任命。政府引进西方技术,“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大力兴办企业;1870年设工部省,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师,引进先进设备和管理方法……政府解除禁止买卖土地的法令,实行土地私有制。政府效法西方军事制度,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政府提倡“文明开化”,强调学习西方科技、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

材料三 一、经济上,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等。二、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三、文化上,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四、军事上,裁汰旧军,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改编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阅读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最能体现明治维新性质的措施是什么?哪一项做法是最有远见的?

(3)阅读材料三指出,材料三中的一系列措施来自中国哪一次近代化的探索?这一探索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这次探索的结果如何?

(4)结合材料中两次中外近代化探索的成败谈一谈:社会改革要走向成功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答案解析

(1) 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2)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努力发展教育。(3)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仅持续了103天,最终失败。(4)改革要善于借鉴他国的先进之处;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改革需要人民的支持等。

(1)分析材料一可知乾隆皇帝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2)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中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措施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这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治维新中最有远见的措施是努力发展教育,这为日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3)据材料三“经济上,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文化上,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军事上,裁汰旧军,精练陆军,扩建海军。”可知,材料三是1898年戊戌变法的内容;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步丧失的厄运。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4)分析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改革要走向成功应该善于借鉴他国的先进之处;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改革需要人民的支持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