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12 20:00:21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

题目描述

【题目】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

(差异与差距)

材料一:从1640年到1840年的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讴歌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模式有何差异?

(探索与挫折)

材料二: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2)请以反对材料二观点的立场,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在经济制度方面对中国的影响。材料二中导致中国近代“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的最主要因素?

材料三: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四:

(3)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有何意义?材料四反映探索中出现严重失误,分析其原因。

(探索与新生)

材料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4)根据材料3-5,概述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

答案解析

(1)依据材料一“从1640年到1840年的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反映了西方已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讴歌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的士人”反映了中国仍处于农业文明的发展时期。(2)依据材料二“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反映了在19世纪西方侵略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起步,学习西方政治、经济等,但是没有达到目的。结合课本所学,19世纪60——90年代,地主洋务派,发动了洋务运动。创立了一批近代工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说明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清政府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阻挠,使中国无法真正的强大起来。(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重要工业产品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依据材料四场景可知反映的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结合课本所学,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错误的发动了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4)依据材料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材料四的“大跃进”运动,为片面追求工业的高速和产量,掀起大炼钢铁;材料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可得出我国工业化道路:由注重工业化的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工业化的效益和质量。或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或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5)依据以上材料当西方工业快速发展的时候,我国仍然是以农业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落后于发达国家,制定了发展工业的一五计划;因为急于求成,忽略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出现了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的失误。由此得出:我国要从国情出发选择工业化道路;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或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1)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2)近代工业化开始起步,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清政府两半社会性。(3)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急于求成,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4)变化:由注重工业化的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工业化的效益和质量。或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或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5)认识:要从国情出发选择工业化道路;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或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