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铸就了惊天动地、气
题目描述
【题目】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铸就了惊天动地、气贯长虹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这些伟大的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创举(或事件)
意义
①
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
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道路
开创了一条③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1)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种.按照提示完成材料一的表格。
材料二 《长征组歌》两首
告别: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革命一定要胜利,敌人终将被埋葬
遵义会议放光辉: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
(2)根据材料二回答,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何伟大作用?
(3)《长征组歌》两首中体现了哪些长征精神?
材料三 抗战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从面对外来侵略,国难当头之际,全体中华儿女一致抗日中体会到;从掩埋了牺牲战友,擦干脸上的泪水勇往直前的战斗中体会到;从面对日寇的疯狂杀戮、血战到底的气势中体会到。
(4)1938年在正面战场和1940年在敌后战场,中华儿女一致抗日,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各是什么?根据材料总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答案解析
(1)①南昌起义。②建立井冈山根据地。③农村包围城市。(2)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坚定的革命信念,实事求是的精神。(4)1938年台儿庄战役,1940年百团大战。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了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开创了一条中国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由此可知,①处填写:南昌起义。②处填写:建立井冈山根据地。③处填写:农村包围城市。(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从江西瑞金出发,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由此可知,红军长征的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由此可知,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根据材料二“《长征组歌》两首”可知,体现的长征精神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实事求是的精神。(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在李宗仁的指挥下,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由此可知,1938年在正面战场和1940年在敌后战场,中华儿女一致抗日,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分别是:1938年台儿庄战役,1940年百团大战。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战。
相关试题
旅途在外不方便洗手,怎么办?
.下列有关五四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_____
在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东汉时期的湖南耒阳人蔡
小文是一位刚从外地转过来的学生,但几乎全校的
无轨电车上的电动机用的是什么电?
(单选题)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2008
请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
每个人说话都带有许多个人的特点,因为言语具有
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假定某地区鞋业生产出现下列三种情形,(1)甲
防止乱贴小广告是城市管理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
烘炉期间应仔细重点观察的内容有( )。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一
国库现场监督管理是指对国库业务办理的合规性、
液压控制阀的作用是控制和调节液压系统中液体流
露天货场码垛对场地的要求?
考虑沥青路面结构层持续时间时,不属于影响因素
下列主体中,应当依法提取风险准备金的有()。
新《刑事诉讼法》增加的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
降低价格一定会使供给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