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多个方面具有相似的阶段性特征,探究

题目描述

【题目】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多个方面具有相似的阶段性特征,探究两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轨迹,启迪当下国家建设。

(历史发展的趋势)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地处西部的一个边陲小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材料二: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1)材料一中的“西部的边陲小国”指的是哪一国家这个国家的蜀郡郡守修建的哪一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

(2)材料二中的a处是什么政权?b处政权的建立者是谁?战国后期和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出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社会进步的动力)

材料三: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地可以自由买卖,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这项措施为哪一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材料四:(太和)十有八年服之制。十有九年…诏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祖纪下》

(4)根据材料四,概括北魏高祖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现了这一时期历史的什么特点?

(5)材料三、材料四两次改革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古为今用)

(6)综合上述问题,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特征,对当下的国家建设有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

(1)秦国。都江堰。(2)蜀国。司马炎。统一的发展趋势。(3)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封建制度。(4)迁都洛阳和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民族融合。(5)封建性质的改革。(6)适时进行改革,促进社会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发展;统治者的重视和采取的措施有利于经济发展等。

(1)依据材料一的“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地处西部的一个边陲小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可知材料一中的“西部的边陲小国”指的是秦国。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2)依据材料二的“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a处是蜀国。b处政权的建立者是司马炎。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263年,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他和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266年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战国后期和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出现了统一的发展趋势。(3)根据材料三的“废除土地国有制,地可以自由买卖”可以概括出商鞅变法的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为封建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4)根据材料四的“诏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可以概括北魏高祖的改革措施有:迁都洛阳和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北魏高祖的改革措施体现了这一时期历史的民族融合的特点。(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的商鞅变法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材料四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两次改革的共同性质是封建性质的改革。(6)综合上述问题,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特征,对当下的国家建设的启示有:适时进行改革,促进社会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发展;统治者的重视和采取的措施有利于经济发展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