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

题目描述

【题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

任务一 (梳理线索,归纳史实)

任务二 (识读图片,感受现场)                                             

任务三 (研读材料,分析历史)

材料一: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6年

112091.3

12363.4

 

任务四 (思考感悟,学史明智)

(1)根据提示,填写年代尺上的农村经济政策调整的相关史实。

(2)图一、二中反映我国建设中出现的什么样的严重失误,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评价。

(3)图三的数据反映我国于1959-1961年出现了严重困难局面,该局面如何被扭转的?

(4)分析材料一的数据,你能说说1978年改革后带来的影响吗?

(5)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从建国以来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的历史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

(1)土地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2)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评价:积极: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②消极: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3)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了国民经济(4)①激发农民劳动热情;②农村生产力大解放;③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提高。(5)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农业发展需要符合农民的愿望,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必须遵循规律,不得急于求成。

(1)依据年代尺上①的时间:1950——1952年。结合课本所学,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三亿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得了土地。土地改革完成;由②的时间:1978年,结合所学,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依据图一“人民公社好”可知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由图二“快马加鞭,不到十五年,就要超过英国”可知,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结合课本所学,由于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略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由此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发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由于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那时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为此,1961年,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1962年,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4)依据材料一表格内容数字的变化,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从1978年不断上升,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多。结合课本所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我国首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将农民的责、权、利结合起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农民劳动热情;农村生产力大解放;推动了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5)依据前面的材料,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得出,农业政策制定符合农民的愿望,调动农民积极性;由“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得出发展必须遵循规律,不得急于求成;由材料不同时期出台了不同农村政策,得出:改革(政策的制定)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