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04:49:21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

题目描述

【题目】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四  (南宋)北地称真定府最为繁华富庶,有南人北游归而言曰“曾不及吴城(及苏州)十之二一。”他州城郭,更荒凉不足取。

——《图书编》卷36“吴风俗”卷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解析

(1)由材料“地广人希”“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可依此归纳为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人力缺乏,交换不发达。(2)由材料二中南方与北方的对比可知,随着朝代更迭,北方人口不断南迁,北宋时南方人口已经超过了北方;由材料三“实仰东南财赋”“苏常熟,天下足”的描述可知,江浙一带在宋朝已经成为了农业高产区,国家赋税大部分来自南方;由材料四“曾不及吴城(及苏州)十之二一”的描述可知,南方的城镇较北方繁华富庶。(3)趋势:由第二小题现象的归纳可知,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南方自然环境优越、社会相对安定、北方农民的南迁、政府的重视、南宋时期政治重心的南移等方面展开分析。

(1)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人力缺乏,交换不发达。(2)材料二反映了北方人口南迁,北宋时南方人口已经超过了北方。材料三反映了江浙一带已经成为了农业高产区,国家赋税大部分来自南方。材料四反映了南方的城镇较北方繁华富庶。(3)趋势: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原因: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②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③政府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④南方地区气候适宜,蕴含着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⑤某段时期政治重心南移引起的连锁反应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