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点
题目描述
【题目】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
——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与康有为对话节选
康:四夷交迫,分割存至,覆亡无日 皇帝:今日诚非变法不可。
康:所谓变法者,须自法律制度先后改定,乃谓之变法,今所言变者,是变事耳,非变法也。皇帝同意其建议
——摘编自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材料三: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材料四: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该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起到的作用。
(2)材料二反映出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是什么?与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相比,该主张是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伟大人物是谁?他认为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奋斗目标是否实现,为什么?
(4)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你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解析
(1)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2)强调从政治制度方面去变革(在政治上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政治制度层面,推动中国近代化。(3)孙中山。广泛发动民众进行斗争,联合可以团结的国家和民族共同奋斗。没有实现。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4)从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到思想变革,由表及里,步步深入。
(1)根据材料一,1849—1885年“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可知,晚清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诉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的扩张,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与1849—1885年晚清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2)根据材料二“所谓变法者,须自法律制度先后改定,乃谓之变法,今所言变者,是变事耳,非变法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自法律制度先后改定”,反映出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是从政治制度方面去变革。材料一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材料二注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因此与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相比,材料二主张是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政治制度层面推动中国近代化。 (3)根据材料三“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伟大人物是孙中山;他认为“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可知实现目标的途径是广泛发动民众进行斗争,联合可以团结的国家和民族共同奋斗。孙中山的奋斗目标没有实现,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由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相关试题
1165【习题】 4. 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
下列关于保证期间的说法中,错误的有( )。
【简答题】 什么叫磁场削弱?(技能鉴定,铁路
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
(单选题)如图所示,“旋转秋千”中的两个座椅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设
重力坝的坝基面开挖成()方向有利于坝体的抗滑
13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自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是
(2015河南郑州)全班或小组成员在老师指导
通常情况下,将因公外出、通勤、通学而产生的客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首先提出的。
《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新建变电站设计补充规
大型高炉用石灰石粒度要求为()毫米。
回采工作面的端面距不应大于()。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一说法
(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
船舶定线制推荐给()使用;
陈维崧以苏昆生的遭遇记亡明旧事,被评为“沉雄
使原决策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的根本途径是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