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古至今,提高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直

题目描述

【题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古至今,提高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读图1、读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战国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图3反映了战国的商鞅变法,请问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二  你见过微笑俑吗?在汉景帝“阳陵出土文物展上”展出了很面带微笑的陶俑,也许正是文景之治时期太平盛世的幸福,深深刻画在所有人的面孔上。

(2)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得益于皇帝采取的什么经济政策?采取这一政策是因为它吸取了什么教训?这一政策符合哪个学派的思想?

材料三  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3)东吴时期,孙权不仅开发了江东,还发展了海外贸易,他曾派人率船队到达了今天我国的哪里?南朝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哪里?

(4)请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思考“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5)综合以上材料,请思考经济的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解析

(1)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2)休养生息;秦朝因暴政而导致速亡;道家(3)台湾;建康(4)南北方劳动人民的长期共同开发;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南方社会安定、战乱少;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5)和平安定的环境;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人才的培养等(开放性问题,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1)由图一和图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图3反映了战国的商鞅变法,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是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2)依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得益于皇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采取这一政策是因为它吸取了秦朝因暴政而导致速亡的教训;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为了巩固政权,汉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这一政策符合道家学派的思想。(3)依据所学可知,东吴时期,孙权不仅开发了江东,还发展了海外贸易,他曾派人率船队到达了今天的台湾;南朝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建康。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南朝时,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期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4)据材料三“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南北人民共同开发;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社会安定、战乱少;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5)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可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和平安定的环境;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人才的培养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