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记载着一段历史,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蕴含着一种深

题目描述

【题目】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记载着一段历史,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蕴含着一种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时代背景。观察下列信息并回答问题:

(1)甲人物所说的电影《上甘岭》源于历史上的哪一次战争?

(2)乙人物所说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动乱岁月”与哪一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丙人物所说“欲速则不达”,请结合事件的背景和影响予以说明。

(4)丁人物所说的“那历史性的一刻”指哪一事件?

(5)按年龄大小给甲、乙、丙、丁四个人物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丁>甲>丙>乙

D.乙>丁>丙>甲

答案解析

(1)抗美援朝战争。(2)“文化大革命”。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3)中国刚刚从革命战场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再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欲速则不达”。(4)开国大典(或新中国成立)。(5)C

(1)结合题文“李援朝”,依据所学可知,1950年-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著名战役,涌现出战斗英雄黄继光。(2)结合题文“张文革”,依据所学可知,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从中作乱,给党、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3)结合题文中“王跃进”,依据所学可知,此人生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那时中国刚刚从革命战场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再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欲速则不达”。(4)结合题文中“共和国同龄人”“刘国庆”可知,此人生于新中国成立那一天,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共同迎接庆祝开国大典,这正是丁人物的名字见证的“那历史性的一刻”。(5)结合题文“李援朝”“张文革”“王跃进”“刘国庆”,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经历了抗美援朝,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干劲剧增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终酿成更左的错误“文化大革命”,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排列,刘国庆的年龄最大,依次为李援朝、王跃进、张文革,故丁>甲>丙>乙,所以本题应选C。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