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20:51:23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

题目描述

【题目】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人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主张?这对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2)据材料二,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说明其“新”在何处。

(3)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答案解析

(1)思想主张:依据材料“大一统”、“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得出其主张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依据材料“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其意义是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依据材料“天理流行”、“无非这理”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可知“新儒学”“新”在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3)新的观点:依据材料三“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结合黄宗羲的思想相关所学可知黄宗羲提出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的观点。根源: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其产生的经济根源,联系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相关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新思想产生的根源应该是新的经济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即商品经济或者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演变历程: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的时间及每个时期儒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概括归纳。这也是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即: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3)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工商皆本。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4)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