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
题目描述
【题目】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分别概括其主要做法?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答案解析
(1)“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大变动”结合相关所学可列举“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史实;“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结合相关所学可列举“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史实。(2)分析材料二依据“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以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可得出唐太宗认为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避免君主独断,造成决策失误而亡国。依据“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可得出其住户要做法是百司与宰相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分析材料三可知明太祖认为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依据“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并结合所学知其主要做法是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3)职能:由材料中的“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军机处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4)依据上述回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体现了相权的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特点。故答案为相权逐渐遭到削弱,君权逐渐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并发展。
(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2)不同: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避免君主独断造成决策失误而亡国;而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唐太宗:宰相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废除丞相。(3)职能:军机处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4)相权逐渐遭到削弱,君权逐渐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并发展。
相关试题
下列属于建设单位管理费的有()答案?
甲、乙殴打丙,致丙长期昏迷,乙在案发后潜逃,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单选题】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
违愿是指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发生性关系,下列表述
32. 桥式起重机(大于或等于20t)负载达
[多选] 在Excel中,可利用( )方法进
(多选题)鲁班奖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归结起来
[多选] 下列选项中,属于客户经理岗位职责的
(判断题)定向抽气加氧压铸实质是一种真空压铸
请运用权利和义务的有关知识,判断下列行为的正
高铁是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中国高铁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
《海商法》规定承运人须在开航前和开航时恪尽职
头本《楚汉争》(后改为“霸王别姬”)是由哪两
YJ17卷烟机自动进刀压缩空气的压力为2.5
以下关于收养关系解除的说法,错误的是()。
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
尘肺是一种
北非地区当代文学成就最高的国家是()A埃及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