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材料一  1953年12月,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题目描述

【题目】材料一  1953年12月,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明引导个体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合作化的发展道路。

﹣﹣北师大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57﹣1961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数据(见下图)。

﹣﹣数据来自中国三农信息网

材料三  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新浪网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据图指出,1957﹣1961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有何变化?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3)“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分别是什么?

答案解析

(1)三个发展阶段;土地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生产资料公有制)。(2)逐年减少;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邓小平”反映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依靠政策(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袁隆平”反映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依靠科技。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引导个体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合作化的发展道路。”可以归纳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主要特点是:土地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2)根据材料二图片可知,1957﹣1961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逐年减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1958年我国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下降。(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邓小平”是党中央的领导集体核心人物,反映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依靠政府政策;“袁隆平”是农业科学家,反映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依靠科技。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